一、引言
《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由华为、中国信通院和罗兰贝格联合发布,旨在洞察工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并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数字化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并将不断演进。本文将对该白皮书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趋势、关键支撑、挑战与解决方案。
二、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趋势
根据《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的预测,到2030年,工业将具备虚实融合、大规模定制化、灵活适应变化、可靠互信、体面工作、自然友好、生态共荣等特点。这些特点将深刻改变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方式。
- 虚实融合
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将实时映射、全面互联、深度协同。随着智能传感、物联网、云计算、实时建模与仿真、VR/AR等技术创新应用,工业领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对物理世界进行高精度建模和实时仿真分析,采用数字模型代替物理实体开展验证分析和预测优化,进而获得较优结果或决策来指导实际工业生产。
- 大规模定制化
以硬件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逐渐被以“产品+”为代表的个性化体验经济所取代。工业企业将加速制造系统和消费系统的打通,通过客户需求驱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交付服务,以规模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进而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
- 灵活适应变化
供应侧需持续强化敏捷响应、快速交付能力,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需求。数字技术将加速传统制造体系走向具备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和自执行的新型制造系统,实现更加灵活、智能的制造。
- 可靠互信
在不远的将来,质量等关键信息全面可追溯将成为基本要求。数字技术应用将加速全产业链、全价值的互联互通,推动订单、计划、生产、质量以及碳排放等数据的共性协同,进而推动全流程的质量追溯、全供应链条的高效协同与风险响应以及全链条的碳排放管理等全局性、系统性优化。
三、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支撑
《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工业智能体参考架构,将工业软件作为“大脑”,工业云底座作为“心脏”,工业边缘引擎、数字工业装备作为“四肢”,先进工业网络作为贯通全身的“神经”,工业数据作为无处不在、流动的“血液”,端到端安全作为工业企业的“免疫系统”。这些关键支撑将共同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
- 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它将作为“大脑”,指导整个工业智能体的运行。未来,工业软件的上云将成为趋势,推动工业新范式和数字工业生态的形成。
- 工业云底座
工业云底座将作为“心脏”,为工业智能体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它将支持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 工业边缘引擎和数字工业装备
工业边缘引擎和数字工业装备将作为“四肢”,实现工业智能体的执行和操作。它们将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互联和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先进工业网络
先进工业网络将作为贯通全身的“神经”,实现工业智能体内部各组件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它将支持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确保工业智能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 工业数据
工业数据将作为无处不在、流动的“血液”,为工业智能体的运行提供动力。通过采集、分析和利用工业数据,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端到端安全
端到端安全将作为工业企业的“免疫系统”,保障工业智能体的安全稳定运行。它将采用多种安全技术和手段,确保工业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
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尽管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更新迭代迅速、数据安全风险增加、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工业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
工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手段,确保工业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工业企业应加强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加强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等的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五、结论
《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为我们揭示了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趋势和关键支撑,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作为工业企业,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和发展。
文章缩略图建议:一张包含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元素(如智能工厂、机器人、云计算等)的创意图片,比例为1比1。